《塩埕區長》(2018):失落歌謠

Dir: 盧彥中

觀後感:
透過訪談、紀錄和虛構戲劇編織,《塩埕區長》(2018)揭取的是野史/正史綜合論,除了形塑一段將被遺忘甚至扼殺的記憶,亦呈現了無以完整的人性。

紀錄片遊離於縱橫高雄政壇逾二十年的郭萬枝的一生。缺乏官方記敘的先天缺陷,使《塩》理所當然的以訪談開場。面對每位將至的老人憶述往事,故事的焦點亦如開首驗眼老人的視力,愈近愈模糊。反之郭既不曾現身,卻彷如幽靈般無處不在,使「真相」更難以判定。接續歷史從盜版金曲延宕為郭的為人註述,生性豪爽而腰纏萬貫的特質,使他成為高雄市紅燈區的重點人物。可是晚年多舛。導演盧彥中從一首影射郭風流事蹟的歌曲,帶着觀眾遊歷塩區,最後回歸人物本身。

《塩》從驗眼老人與黑膠唱片迷的醫生開場,迂迴曲折的道出〈塩埕區長〉一曲,隨著創作者對老歌的理解日漸增加,它成為整個故事的組成和肌理。一首由眾人接力完成的情色歌曲,慢慢從故事生出另一個故事,透過現實場景與歷史的搬演和多個間接指渉的訪談內容,電影誘發觀眾自行聯想、形塑。如此同時,當事件愈掘愈深,我們對當事人的理解亦一再被推翻。《塩》收尾於郭姓人的「真情流露」,其內容看似補遺人物的性格缺陷,但這些訪談多少可以補完歷史之於郭的人物塑造?

從上段延伸,《塩》的處理一再挑戰紀錄片的敘事形式。由一首街知巷聞的情色歌曲切入,衍生出傳奇而悲壯的市長郭萬枝,最後側寫一段紙醉金迷的年代。雖說電影的結構是三幕劇,可是其分佈(歌、塩區、郭萬枝)的分野出現明顯的斷層,籍以作為思考的空隙。此外,導演摒棄以建景鏡頭配合主觀鏡頭的傳統的分鏡處理,而是將零碎的空鏡、失焦拍攝和主觀鏡頭,組成類近「記憶」的流動影像。最後,搬演元素即成為連接幕與幕之間的影像呈現,透過「紀錄」當代夜生活,用以「重現」受訪者描述的昔日塩區風景。整部電影便形成迂迴的漫遊旅程。

《塩》以繁華角度描述塩區當年的歷史,箇中受訪者無不響往那段歲月,愈見他們對昔日塩區滔滔不絕,觀眾愈能感受到無法言傳的痛。從小人物們的種種形容,逐漸回流到郭萬枝本人,均呈現歷史鴻流中必然的痛。相對於繁盛的描述,《塩》一直刻意迴避對塩區齦齷的面向,使筆者原設《豬與軍艦》(1961)的想像落空。如此一來,電影塑造的並非歷史全觀,而是基於某一切入點,混雜個體記憶與部分事實的民眾史片段。

(如無意外,還會再登一篇金穗片)

預設圖片
2397frame
文章: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