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浪蕩沙灘》(Beach Rats,2017)

額上熱夢散退,汗流到空洞的雙瞳,迷濛的眼神凝視年復年的煙火,掉下來的火花燒穿背心,砂礫吞噬面孔,告別自己的形神,分不清我是誰。

青春荷爾蒙癡迷於成熟的肉體,卻同時依頼女體的精神撫慰,從而獲得安全感和剎那飽足。

《浪蕩沙灘》(Beach Rats)基本結構上重複一貫「出櫃」題材,主角始終遊離於不同層次(肉體、精神)的不同慾望投射,雖然不至於呈現性向流動等級的複雜性,但從情慾的不穩定取向延伸至主角的各種惆張、踟躕,最後將朋友帶進同志圈唯一的情慾避風港,主角的秘密花園亦注定被毀,也回不去了。

《浪》故事骨架顯然是較通俗的,透過傷害女友而進一步踏入同志身分帶來的迷惘與痛苦。作為夏日電影,Eliza Hittman的處理傾向呈現沸騰的環境與人物的沉鬱狀態之間的對比,而非全然擁抱夏季帶來的燥動感。即使電影不諱展現性愛場面,大量身體局部的特寫一方面避開,其次將純粹情慾轉化為人物探索身體過程的恐懼。由性向迷惘擴大至身份的無根感。

故事驟昇與急降的節奏像是過山車,如泉湧的熱血𣊬間懾住觀眾,沉寂的空間忽然令觀眾勒緊本已準備張狂的情緒。或許零碎而小格局的故事先天上限制了編劇,但導演出色的影像處理和觸覺反而得以釋放,大量失焦鏡頭(尤其在男女主角親熱場面)配合Super 16塑造粗糙的動感和光暗分明的舞台感。與此同時,局部而手持鏡特寫刪去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完整的肢體動作,本有的浪漫感被曖昩感掩蓋。

兩種元素集起來令人聯想到Claire Denis和Agnes Godard合作時的作品,兩者同樣遊離於燥動和孤寂的手持鏡頭,獨特的女性凝視顛履男性慾望投射的電影史,如此一來,一個個健碩的男性胴體如雕刻品般(肌肉)線條分明,令觀眾更代入對男性的慾望。

或許依從這樣的風格,女性作者會自立一種電影美學準則。

預設圖片
Anthony Ip
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