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需要大量去閱讀跟收集資料,然後內化,才能夠再去創造一種新的風格出來,所以無論是甚麼的風格都是來自生活。」
關於美術團隊的運作
美術組通常細分為不同的工作組,如設計組、平面組、陳設組、道具組、場景組、場務組、佈景組等。 比廣告和MV複雜得多。 電影的運作就像一個小公司。 藝術團的預算、借貸、質押、補償、場地申請、進度通知等都必須配合製作。 在電影小組中,我將嚴格要求小組之間進行情感和協調的溝通。 以下是由赤塚佳仁,國際級美術指導訪問台灣首屈一指的美術總監黃文英,她是侯孝賢合作多年的美術指導。
Q:我想問一下你的作風,有什麼具體的政策或模式嗎?
黃文英(藝術總監):風格的呈現,可能和我自己的訓練、在美國的成長以及訓練教育的過程有關,無論你是佈景還是設計服裝,都不要太咄咄逼人。 無論是在影院還是電視劇中,過度的設計其實都是失敗的。 這給了我一些啟發,慢慢養成了不放多不搶秀的原則。
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慣,可能會跟著整個團隊做調整。 我主要和道侯一起工作。 在侯導的電影中,很重要的基調是——我們拍不同時空的電影——我自然會理解那個時空或者那個時代的生活背景和社會文化。除了與侯導演合作,最近的藝術作品是電影《沉默》,藝術總監是金牌藝術家丹蒂丹特費雷蒂(Dante Ferretti,2004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

Q:可以分享一下與他合作的經驗嗎?
黃:丹蒂是意大利人,他在一個類似古蹟的地方長大,不需要去博物館,你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工具。他受的是建築方面的訓練,而在他活躍的年代,義大利的電影業一也是蓬勃發展的,他會笑著跟我說他與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演一起工作的景況。我覺得他是個隨心所欲工作的人,不過做《沉默》(Silence)的確是辛苦的,這個片子由美國的導演執導,拍的是日本的故事,用義大利 的藝術總監,偏偏又在台灣取景,我自己也很期待電影最後的呈現,並認為那是一個難得的時空團聚。
Q:跨國合作的執行過程中,有沒有雙邊習慣不同之處? 是如何溝通的呢?

黃:在丹蒂來台灣之前,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導演已經累積了十多年的背景資料,尤其導演特別要求,希望能盡量地去呈現當代歷史的真實性,因此電影得在虛實之間找到最恰當的位置。 在工作過程中,的確是有一些挑戰,導演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分別在東京與美國專門做歷史資料收集;我自己的團隊共有三位美術指導,也帶著藝術總監去京都的松竹片廠轉一圈,同時也尋求了日本團隊的幫忙。
基本上拍任何一場次之前,我們都必須與導演,攝影師做非常詳細的溝通,當然常常都會有一些意見上的分歧, 可是大家也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盡量忠實地呈現那個時代的歷史。我認為《沉默》(Silence)能夠來到台灣拍攝是個緣份,以我的角色來說,我就盡可能地推動工作,讓大家 能夠往前(move on),畢竟拍一天都是很昂貴的,團隊又來自世界各地,相處上是彼此都在適應中。我覺得各個工作人員也都很盡力了,這是職業道德-盡其所能地去一起把一件事情完成。那個過程很困難,但回味思來是很無窮的。

想知道更多電影背後的美術團隊
購買此書 https://2397framechannel.com/product/insideout-of-the-film-art-di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