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電影網站MUBI的電影評論作者Adrian Curry在每週電影海報推薦中,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以“電影海報中的社會距離”為線索探討了一些關於海報設計與距離感、空間感的問題非常有趣。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人們被要求在外出時與彼此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物理空間上的“社交距離”,這一點在電影海報中其實是比較難找到或者實現的。原因正是對於海報設計師們來說,一張電影海報中的空間是非常珍貴的。
電影海報是院方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手段,也是觀眾通過主觀視覺去猜測一部電影的好壞並決定是否要看它的重要標準。往往要求穩定,滿足各方的需求,最後往往直接導致了人們經常會看到的、一般意義上以商業宣傳為目的的電影海報,設計師們被要求把演員們PS的得更靠近一些,只是為了把更多的主角和配角們放進同一個又高又窄的框架裡,然後按照比例大小縮放人物大小;或者是標準的黃金比例,主演的頭像被填滿整個空間。
所以當我們決定在電影海報中尋找“社交距離”的例子時,會發現能符合我們所期望的作品遠遠少於預期。在電影海報中,除了標準的頭像金字塔排布以外,還會通過讓人物親吻、擁抱、扭打、拳打腳踢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彼此的空間,所以你很少看到人物是分開的狀態。
即使在那位關注人際關係與“社交距離”大師——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海報中,人物之間也從來沒有像他的電影中描繪的那樣彼此疏遠。原因在於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出品方和宣傳發行公司想要兜售的是“性”而不是“疏離感”,所以他的大多數海報都是人們為了生命而緊緊抓住彼此,而不是在霧中彼此保持六英尺的“社交距離”。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 La Notte (1961)/《春光乍洩》 Blow-Up (1966)/《蝕》 L’eclisse (1962)海報
在電影海報的眾多設計作品中, Vasilis Marmatakis可以說是擅長描繪“疏遠的社會關係”的大師了,尤其是是他為導演Yorgos Lanthimos的系列電影創作的海報,都聚焦在人們之間的距離,以及對接觸的未滿足的渴望。



Vasilis Marmatakis為導演Yorgos Lanthimos《單身動物園》《聖鹿獵殺》《MIMIC》創作的電影海報。
如果我們以“社交距離”為線索繼續探索電影海報中,我們會發現好的電影海報設計師能夠很好的抓住這些電影作品想要表達的一個核心——孤獨的靈魂被困在某種空虛之中。











可能單個人物在電影海報中更加方便表現孤獨感,當這個四方邊框中出現兩個或者多個人物時,空間馬上就會顯得捉襟見肘,所以往往需要的巧妙的構思與安排。
下面是一些雙人/多人物的電影海報,這些電影海報的設計師在設創作時除了考量到了導演想要傳達的內容與意圖,還都遵循著“保持一定社交距離”的創作原則。









本文首發於導筒Directube,經作者授權發布
編輯 : Kennedy Chung
內容參考 : 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movie-poster-of-the-week-social-distancing-in-movie-posters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