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頓兄弟是少數曾經兩度在康城掄元的導演,從小他們便積極參與左翼學生抗爭運動,由於弟弟是修讀哲學而哥哥則是戲劇,也因此認識到比利時劇場大師,在擁有一個深厚的存在主義哲學根基底下,達頓兄弟的電影哲學也常常摻有如尼采,列維納斯的理論(尤其列維納斯),故此很多人也會以他者論來解讀其作品。

Rosetta則是達頓兄弟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此之前他們經已拍下60多部紀錄片,題材大多圍繞著比利時中的基層工人階級的潦倒生活中掙扎以及對生活的絕望,而到了這部電影便開始較為嫺熟的從哲學理論化為劇情的里程碑
先稍稍簡介前作,從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La Promesse開始,達頓兄弟已經以相當有效的切入點去重塑他們一直的創作理念。片中一段父子本來關係非常要好,豈料由一位黑工的意外死亡引致他們均巨大的道德爭扎,兒子開始違逆父意去照顧死者的妻兒,直到結局一切仍然保留不少噯昧的地方(尤其兒子是否被完全的寬恕和動機)。達頓兄弟在從前已經關注的議題中順手拈來真正可以觸動到不論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元素,把這些都化成戲劇,既具實感,又亳不煸情,實在相當成熟。
Rosetta大抵是一個女孩即使努力工作仍然不斷受到社會和資本家的剝削,同時又因家母長期酗酒而自暴自棄(以性交換酒)成為她的負累,即使她的朋友屢次幫助她,她也竟然想間接溺死他⋯⋯
小弟看過有不少影評都認為此片不俗,但全片使用手搖鏡和女主角的行為舉止令他們都相當痛恨此片
但個人認為即使單論技術層面而言,導演在場面調度及掌鏡技巧(演員捕捉)是相當出色(因拍攝紀錄片本身就是極為困難),更遑論只是第二次執導
從敘事手法而言,本片當然絕非一般荷里活套路,而是更像佛洛依德一直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失衡,意志向心嚴重倾向本我而致結局角色發生精神裂盤
同時本片亳無刻意塑做一個討好角色的意念,更明顯的是每個角色皆有一些為世不容的缺陷,但亦正因如此,每當角色有所頓悟或向他者賦予憐憫時,對觀眾的撼動來得更有力量和自然。
當然如文中開始介紹一樣,片中結局就有如一直影響導演很深的哲學家列維納斯所一直提出的他者/關係大於本體和只有愛可超越或對抗邪惡,即使Rosetta一直走下來的所作所爲可能會令觀眾和角色很惱怒,但崩盤一刻仍是令人挺揪心的。
而有趣的是,最後一鏡中rosetta的眼神是充滿著茫然,渴求和無奈。彷彿是要説當下她還在確認她是否已經被饒恕,對觀眾同樣是一個模淩兩可的答案
但是更重要的是,路仍必須走,她的生命仍然要這樣潦倒的渡過,而這便是一個血淋淋的現實。
縱然如此,Rosetta永遠都是最美麗的。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